找到相关内容319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法眼宗对佛教经典的汲取

    它的要旨在于“心”“见性”,亦即刊落声色,明 心见性①。《楞严经》卷2说,“见性周遍”,谓能见功能的自性,周遍一切所在;《楞 严经》卷4说,“知有知无,自是声尘。或无或有,岂彼?……声于中,自有生灭, 非为汝声生声灭,令汝,为有为无。”人们耳朵听到的,只是声尘,尘生尘灭,无关 于。“声尘生灭,动静皆空。声不至于耳根,根不往于声所。”(《宗镜录》卷54) 法 眼宗汲取了见闻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63553515.html
  • 大安法师:念佛中如何调服掉举和昏沉

    三昧;得上同诸佛,下化众生,随缘施设,无不自在。如《楞严经》卷六所说:佛问圆通,我从耳门,圆照三昧,绿心自在,成就菩提,斯为第一。亦即称颂观音菩萨的法门是依耳根,得不生不灭的妙理,起返的妙智。同理,我们也可从、思、修,入三摩提,解脱六根的缠缚,超越六尘的障碍。依之念佛,即可获念佛三昧。换句话说,摄心念佛的方法,是要人依循一定的方法来实践。 二、十念记数 印光大师对于所谓钝根散心者,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5976174.html
  • 三支之喻

    支的重要性,在缺无同品与相违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立者曰“声是无常”,“所故”;破者曰“声是常住”,“所故”。两宗对立,似不能决。然立者曰“声是无常”,“所作故”,“若是所作,见彼无常,如...可以从宗因二支上直接观察到,从而判定因的第一相遍是宗法是否完成。可是因与宗法的关系,涉及到宗的同品是否定有因,因与非宗法的关系,涉及到宗的异品是否遍无因。而同品是否定有因与异品是否遍无因,又涉及到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04538691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简述

    进行,当观察返回到意识流的内部,此时,就会完全摆脱外境对于自心的影响。   〖注:此处之“流”,现今流传的宣化上人、南怀瑾、元音老人等,皆作“之流”解释,而明代憨山大师、藕益大师及今人黄念祖则作“业识之流”解释。笔者认为,“流”为流转变迁之义,多指具相之物,而“”则为抽象之觉性,其体性空寂、无所来去,与“流”意义无关,因此,应以“业识之流”较为准确。又根据佛教有关理论,业识,又称第六识、意识...

    陶贵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5940553.html
  • 菩提迦耶所燃放 无尽希望之光明灯

    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,不在起对耳根听到音波振动而生起无明的喜欢和讨厌这声音的执著,由此而得余根皆通而见性成佛。当中我们知道不管是见性,,嗅性,至识性。其实都是同一本体性源,所起的同一讯息的大...如有经验的解读放射专家)才能解读所见物理影象。  更进一步我们得知此见精神识分别之似乎是无始就存在的,当中累积了我们无量劫来由业力而造作的贪、嗔、痴、习性。所以当投影的是美女的影象时,见精神识分别之...

    翁才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4967281.html
  • 传喜法师: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(一)

    ’。她用功不是我们现在听的耳朵就听着尘;而是能的这个本性。用正思维的观智,来回光反照,反观能,之后再“入流亡所”,这样从本性、上来下手做功夫;是无有生灭的,我们这个尘是有生灭的。...不要随着外面的根啊尘啊去;能够背尘合觉,回光反照;背尘而觉,反闻闻自性,用这样的观智来让自己去修。 所以从、思、修不是简单的法、思法、修法,而直接的就是以‘之法’‘思’以这样正思的...

    传喜法师

    |普门品|观世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19200830785.html
  • 释量论略解(卷第九)

    称为,多事之自性。由其不生起,  现种种觉故。于无二现。为彼故说义。若舍弃此,  现量能妨害。彼自性是义,余是遮为相,总是无事。  彼非根行境。  集量论云:‘现量义、比量,信、称于自依。’(...理。喻如有时说,桦树非树。  一切可言,唯彼于一转,故非非一切。于一切差别,  无彼,彼无故。  若谓引非一切为因,我亦许者。破曰:为非一切所知为因,为非一切非声为因?若如初者,说声非一切所知,彼...

    法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4038198.html
  •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

    相违决定的时候,为了避免相违决定的出现,藕益智旭法师说,可以立这样两个比量论式,“声性是有法,决定无常。宗。因云,许所故,同喻如声尘。或云,所声是有法,决定无常。宗。因云,许是所故,同喻如所见色。[gx78][78] ”我们把藕益智旭法师这段话改成论式形式――  其一:  宗:声性无常  因:所故  同喻:如声尘  其二:  宗:所声无常  因:所故  同喻:如所见色  《因明入正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53438344.html
  • 《集量论》略解(十六)B

    ”必须括尽所有的“声”――内声、外声、内外声,一定要把它们一网打尽,如果有一个漏网之鱼,则你这个因就不是(正)因。“他非于声以勤勇所发故比度为非所,而是以所故,说声应常。”就是说,他要成立的不是“声非所,勤勇无间所发故”,而是要成立“声常,所故。”“其答非与前宗相属。”“答”是指辩破者的说法,“前宗”指立论者的式子,就是说这二者之间没有关系。就是说,人家立论者立的是“声无常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55838370.html
  • 藏俊大师:因明大疏抄(2)

    。不定相违不并此因有法自相相违故。不可有不共不定。依之疏云积聚因违法自相。不云有不共不定也。何云。能别不成即不共不定耶。又第五句所因。虽有不共不定。无能别不成。若尔例虽有能别不成。不可有不共不定耶。次立声无常。所故。如声性之时。虽有所立不成。而无能别不成。如何。  先记云。问。能别喻者。名为不共。可知所说。宗犯能别。即成不共。因二喻无。名为不共。何关能别。言能别过即因不共。答。能别不成非...

    藏俊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1538512.html